long8国际官方网手机版app和顺古镇位于城区西南3公里,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
2005年,和顺古镇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2024年,和顺古镇获评国家级5A景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非常美观。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馆内典藏文献丰富,有藏书7万余册,珍本1万多册,《续藏经》《英武殿丛刊》等众多古籍和名人手稿珍藏于此,其历史之久,藏书之多,堪称中国乡村第一。先后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艾思奇纪念馆位于腾冲西南部的和顺古镇水碓村,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为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显得古朴典雅。在大门头悬有“艾思奇纪念馆”匾额,在东、西厢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艾思奇纪念馆面积24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625.87平方米,展厅面积150平方米,共有藏品681件。艾思奇纪念馆荣誉称号有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大学马列学院教学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情调研云南(腾冲)基地。
文昌宫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和顺古镇的中轴线上,以文昌宫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展开,说明了和顺的先辈重视文化的思想。文昌宫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和顺文化的摇篮,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
八大宗祠地处西南极边之地的和顺,他们的先祖从中原跋山涉水而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读传家,亦商亦儒。随他们而来的还有中原文化和传统的家族理念,祠堂,也成为这一文化最典型体现。至今和顺古镇还保留着“八大宗祠”,即:李氏宗祠、刘氏宗祠、寸氏宗祠、尹氏宗祠、贾氏宗祠、杨氏宗祠、张氏宗祠、钏氏宗祠。这一座座祠堂,就是一本本遗落在极边古镇和顺的汉书。不管是气势恢弘的李氏宗祠,精细别致的刘氏宗祠,还是中西合璧的寸氏宗祠,在每个祠堂的最深处,都写满了这个宗族悠久的故事,闪耀着文化传承的光芒。
元龙阁建于明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质澄澈的龙潭,背后是名木古树参天的黑龙山。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大月台所在地方,是和顺水碓村,因过去村民多以水舂碓而得名。“水舂花下碓,人在水中天”是这里优美景致的写照,大月台为和顺乡民、游客休息之处。
弯楼子民居博物馆位于和顺乡大石巷,它不仅是一座民居,也是“永茂和” 商号的代称,“永茂和”在和顺过去许多跨国商号中具有代表性。大石巷巷口有“盛媺幽光” 牌坊,牌坊为木结构,双层飞檐斗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两边的墙上镶刻有赵藩、陈荣昌、张砺等当时云南文化名人为寸氏所写的诗文。
和顺小巷沿和顺古镇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组成,其中包括清末腾越总兵张松林的老宅。
与和顺湿地、田园、荷塘毗邻,小巷中里大马帮博物馆,用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
陷河方圆数百亩,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良好的生态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迁徙、越冬的场所。
野鸭湖,因生态优良,成为野鸭等水禽的栖息地而得名。盛夏时节,这里碧水烟雨中荷叶田田,鹭影翩翩。野鸭湖东岸,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倒影湖中,交相辉映,是“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的景致。
交通:和顺古镇距离城区3公里,在旅游客运站马路对面,乘坐2路公交在珠宝交易中心站下车,之后到马路对面乘坐6路公车到和顺古镇站,下车后直行150米左右即可到达检票处。(也可直接搭乘出租车到达)
汽车:腾冲距昆明723公里,乘大巴直达需10-12小时;腾冲距保山152公里,车程4小时;腾冲距德宏芒市165公里,车程3小时。
景区内交通景区现有游览电瓶车,春、秋、冬季营运时间为8:30—18:30,夏季营运时间为8:30—19:00,招手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