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位于赵巷镇方夏村的一稻农场迎来了一批批孩子开展研学活动,大家通过认识植物、创意手工、体验农耕等田间课程,在乡村实践中感受自然之美。随着插秧结束,“新农人”陈立言带领团队在农田中忙除草、忙“讲课”,新一轮田间课堂也紧锣密鼓地开启。
俗话说“三十而立”,而对于陈立言来说,他的三十岁是“不破不立”。大学毕业后,陈立言以上海市第一批“三支一扶”支农志愿者的身份来到青浦,两年后又成功进入体制内工作,在日复一日的稳定工作中,他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疑惑——“一辈子就这样平淡了吗?”这个疑惑在他三十岁那年迎来了破解。陈立言辞去了体制内稳定的工作,投身到户外运动项目中,从无到有开始创业,有成功经验却也有许多阻碍,同时,作为孩子的父亲,他的重心也逐渐偏向探索亲子家庭教育相关内容,这也为后续转入“新农”工作打下了基础。
“回归农耕,源于我的热爱,更想在这里创建一个属于城市孩子们的自然栖息地。”因为热爱而归于田园,陈立言坦言年轻时一直在迷茫中寻找自己,最终选择回归乡野成为一名“新农人”,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将传统农耕转变为孩子们亲近自然的田间课程。近年来,一稻农场在他的带领下逐渐成形、初显成效,为方夏村产业兴旺注入“农业+文旅”活力。
走进一稻农场,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包围着一稻图书馆、稻作展示馆,白鹭低飞、芳草萋萋,处处展现着乡村生态美。一稻农场内有305亩水稻田、10亩芳香植物田、30亩蔬菜种植田,配套农事体验、蔬菜采摘、菜园认养、芳香疗愈、植物拓印、萌宠游乐等项目,大片的生态农田为孩子们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现实基础,大家可以在自然中了解农耕,在寓教于乐中收获知识。
“这片稻田唤醒了我内心对于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从事农业工作的初心。”陈立言介绍称,机缘巧合下,他的团队与联合国的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官方进行了合作,获得了联合国SDGs的授权,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为主要的切入点,寻找实践活动的生态场地,发现了方夏村这片既可以开展农业研学、农耕体验又可以放松休憩的成片稻田,因此与方夏村结缘,扎根在这里开启“农业+”的融合产业项目。
在一稻农场内,废旧的拖拉机也是宝,可以用作装饰和展示教具,以此向孩子们教授拖拉机的演变历程以及当代播种方式的改变;红砖头也是艺术品,活了水泥砌起来变成书架,为孩子们摆放着各种书籍;干秸秆也是实用物,既可妆点农场,还可以铺在泥路上防滑防摔。秉持着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念,陈立言将传统农耕文化植入生活、工作,在一稻农场中一切都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随意的精致感处处可见。
独特的乡村研学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亲子家庭慕名打卡,让更多人接触到了自然教育理念,也为方夏村点亮了“研学+”乡村文旅的特色名片,带来更多人流量。随着“流量”的增加,简单的研学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如何提升项目质量,让游客“流量”变为“留量”,陈立言有自己见解。
“越深入了解农业,越会发现其中的魅力。我们的研学项目都是从深入了解下搭建起来的。”陈立言介绍称,一稻农场以崧泽文化、二十四节气为内核,发掘关于农业研学、农事体验、农产食育等内容转变为研学活动,融合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内容,将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田间实践,让孩子们在新奇探索下吸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此外,陈立言并不局限于浅于表面的研学活动,他结合素质教育,与团队一起改建农宅,打造一稻图书馆,开设植物色素作画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然生态中释放天性,定期开展“躬耕致读 以书换蔬”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让亲子家庭在体验农家生活、回归户外的同时,抛却书本附带的功利属性,重拾读书的乐趣。
“农耕为立身之本,读书则是立德之法。我们做研学也是希望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关于农业的种子,吸引更多孩子甚至年轻人投身到农业发展中。”陈立言表示,在乡村做研学就如同稻田间的秧苗,给予时间和养料,孩子们会在未来收获梦想的果实。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创业之路亦是如此,不问未来如何,保持热爱、脚踏实地,方能找回初心、不负韶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外媒:被问在黎通讯设备爆炸事件中以色列是否遵守了国际人道法,白宫官员回应
新消费周报 京东、快手备战双11; 特百惠申请破产保护;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价格创2011年以来最高
2025年健康消费新趋势:11位行业先锋揭秘“轻健康”的未来走向(上)
华为首款三折屏Mate XT 非凡大师体验:尊贵且实用 名副其实的超旗舰
苹果iPhone16系列体验:虽然没上AI,龙8头号玩家但依旧是地表最强的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