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新闻资讯 分类
蒋述卓 II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文化底色与未来品质发布日期:2024-06-04 浏览次数:

  龙8体育官网编前语: 2022年11月第31期,《名作欣赏》“本期头条”栏目介绍了学者蒋述卓教授,总计五篇专稿,中插一组蒋述卓教授的学术剪影,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蒋述卓教授的学术风采。本期推送获得蒋述卓教授首肯,将《名作欣赏》该期栏目挪移至此,感谢蒋述卓教授授权登载!

  蒋述卓,文学理论评论家,学者。暨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暨南大学基地主任,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华文文学》主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教育部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曾任暨南大学学报主编、文学院院长、学校副校长以及党委书记。

  代表性著作有:《在文化的观照下》《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宗教艺术论》《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文化诗学批评论稿》《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诗词小札》《生命是一部书》等。

  2019年2月18日,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7月6日,广东省作家协会、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代表三地的文学组织,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拉开了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帷幕。关于什么是“大湾区文学”,学者们还在探索、研究、争议,尽管说法不一,但大致相同的意见都认为必须是一种既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又具有新质的文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从承接传统来看,以1840年划界,有中国近代以前的岭南文化的远传统,又有近代以来直到现在将近180年间所形成的文化近传统,这两个传统与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的文化底色密切相关,同时又为未来大湾区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影响着大湾区文学的发展路向和品质。本文从大湾区文学未来品质的三个方面:开放与创新创造性、流动与多元共生性、当代前沿与世界性,去探究它们与岭南文化底色的关系,坚定大湾区文学的文化自信,让大湾区文学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岭南文化远传统和近传统的衔接来看,它展现出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从受容、包容再到创新创造的相互交织相互推进的发展线。

  总体来说,岭南文化在1840年以前,受容程度大许多,但在受容中也时有包容和创造。受容状态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正如岭南从汉、唐到宋、元,随着汉、魏晋南北朝、唐末、宋末几次大移民的进程,也随着被贬谪迁徙官员的南下,中原文化逐渐进入并影响岭南文化,岭南文化也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在受容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主动状态的包容和创新创造。如慧能和陈白沙。慧能到黄梅求佛时,被人看不起,被视为岭南“獠人”,似乎还是没有进化好的另类。但他靠极其高的领悟力创造了震惊佛坛的偈语,在被人追杀后逃回到岭南,创立了第一次佛教中国化的禅宗,成为开宗立派的新一代佛教祖师和中国思想界的革命大师。江门的陈白沙,融儒道释于一炉,中和诸家,推崇“自信”“贵疑”“”自得“觉悟”,主张以独立的主体意识,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创造了与传统理学相区别的独具岭南特色的“江门学派”,其重“心”重“自得”的理论与方法比阳明心学还要早。

  从明开始,岭南地区的受容状态逐渐向主动包容方向发生着变化,尤其是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如以罗坚、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等从西方来到澳门、广州、肇庆、韶州等地传教,以及作为清朝唯一开放通商的广州口岸的繁华,岭南地区变得更为开放和包容,树立起一种不怕“异端学说”,以开阔的胸襟、宽容的态度接纳外来思想、择善而从、为我所用的文化姿态,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与融通互为表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到了近代,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追求西方进步思想的双重变奏中,岭南思想界发生巨大变化,近代岭南文化的整体精神风貌就是在主动接受西方思想中建立起经世致用、爱国救亡的启蒙之学,在追求个体自由和群体觉醒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改变与崛起。林则徐在岭南虽然只住了两年,但他组织人员编纂中外文书刊以了解西洋事情,广求“夷务”新知,并且带头冲破禁区,仿制洋船洋炮,开启了“开眼看世界”潮流。魏源的《海国图志》继承的是林则徐的做法,使该书成为打开世界视野的标志。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借阐述西方制度和思想,提出要张扬国威、抵御外侮,起到警世鸣钟的作用。康有为在西方思想的启发下,融各国文化精华,托古改制,提出了“大同”说和维新变革思想。梁启超在对新文化的追求中,提出要更新与重塑传统文化,铸造新国民新思潮。孙中山决心学习西方改变中国并击败西方的侵略,从不亡国灭种的动机提出革命,矢志推翻满清帝制。他自称“余之谋取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固袭我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1)开放的视野使他融通中西文化而提出具有颠覆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思想。“开放不仅是岭南人的精神,也是岭南人的实践模式和生活方式,是精神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价值取向。”(2)开放使得岭南人有兼容并蓄的胸怀,也为求新求变以及创新创造提供了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近代岭南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成为引导中国文化路向的主导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研究岭南文化的多项成果都提到,岭南文化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开放、融通并继而实现创新创造的文化特点,一是与岭南的地理状况相关,因为两面濒海,形成了内靠大陆外向海洋的地理环境,故从汉以来就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外贸业在唐宋时期就很发达,到清时作为对外唯一口岸更使岭南成为了中国对外的窗口,加之还有重商的传统,共同促进了岭南地区开放意识的形成。二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思想的碰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形态的剧烈动荡促使了从被动开放向主动接纳的转变,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博大气魄和开阔胸襟。三是岭南地区从来就有向外拓展的移民传统,过番谋生者历来就存在,到晚清时除南洋有数十万人之外,新老金山客也达二、三十万人,形成了遍及南洋和欧洲、美洲的华侨华工,更何况还有主动派出幼童出国留学的行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就在香山,晚清幼童赴美,广东籍占大多数。广东人主动留洋再将西洋知识带回中国,在中国实现创新创造的例子,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孙中山、张竞生、李金发、冼星海、林风眠等等。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有这样的文化做底色,未来品质也必然具备开放与创新创造性。我在论人文湾区建设时曾经这样说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目标是要创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那么人文湾区的建设就要有与大湾区整体目标相匹配的标杆,即打造一个文化创造力兴盛活跃、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水平极高、文化消费动力充足的优质文化生活圈。”(3)从黄遵宪、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来,岭南文学就是开中国文学风气之先的文学,“我佛山人”吴趼人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上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写出《痛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轰动文坛的小说,成为了晚清“谴责小说”巨匠。20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香港出现了像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崑南、刘以鬯、李碧华等带有先锋性的小说、西西为代表的“城市小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黄易的“玄幻小说”、亦舒的“言情小说”等等,广州则有章以武、张欣、张梅等的“城市文学”以及深圳、东莞兴起的“打工文学”。新世纪以来广东的网络文学在全国领先一步,许多著名的网络作家如当年明月、南派三叔、天下霸唱、慕容雪村、李可等都是由广东起步,尔后闻名全国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东阳江人林庭锋和台湾籍人士罗森在2001年11月就筹办起点中文网,2022年6月试水,2003年就实行VIP制度,11月开始在线年就是中国网络文学第一大网站,成为中国网络文学最重要的孵化器。“网文出海”也是他们创造的,开拓了网文海外传播的“起点模式”。广东最早创办《网络文学评论》杂志,最早将政府文艺奖“鲁迅文艺奖”颁发给网络小说,也是中国最早成立网络文学作家分会的组织之一。现在,香港的网络文学也盛行起来,薛可正、张晨、“岭南痴线佬”碎星团等的创作也极有香港的独特韵味和市井气息,更为重要的是带有科技创新发展的色彩,是黄易、倪匡、亦舒等人传统的传承与发扬。上述文学发展之种种,与岭南文化的底色密不可分,而在未来大湾区文学的发展中,有大湾区的良好文化环境和多年来文学打下的基础,这种开放创造品质必定会得到进一步彰显。

  岭南文化又是一种流动的文化,人员的南来北往以及与外国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让岭南文化具备多元共生的品质,这也是影响未来大湾区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岭南先民可以追溯到13万年前的“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居住在这里的古越族先民与商王朝有直接间接的交往和贡物关系。”(4)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州市)。南路一代属象郡,西部一部分属桂林郡。岭南从此直接归属中央王朝。秦始皇时期,曾迁内地五十万人戍防五岭,与越人共处杂居。又批准赵佗将一万五千名无夫家的妇女送到军中与秦军婚配,繁衍后代。汉以后,中原人避乱移居岭南,与当地人杂居通婚,岭南逐渐成为移民之地。唐时,在岭南经商而流寓岭南的外国人也与汉族通婚。据载,公元878年10月,黄巢的兵攻入广州城,寄居在城中经商的国外经商者被杀的达十二万之众。当时广州城人口也就五十万左右,外国商人及其寓居者几乎占四分之一。宋灭之后,南宋遗民大量滞留岭南。清初入粤的八旗防军及其眷属(其中部分也是汉人),构成了岭南居民“混杂”的复杂状态。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广东人口骤增,其中以珠三角增长最快,内地到广东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达到3000万以上。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江门、惠州等市,内地以及台湾省籍人士到此工作和经商者众多。深圳就更是一个移民城市,90%居民为外来移民,仅湖南籍常驻人口达350万,湖北籍常驻人口达250万。蛇口一地,长期生活与工作的外国人达1.5万人,成分涉100多个国家。为了推动广东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州自1998年以来就创办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留交会”),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有约三万名海外人才携1.5万个科技项目参会,有的在广东落地创业。华大基因就是其中最为显著的标志企业。广东同时又是一个向海外移民的省份,有三千万华侨华人,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二。

  澳门一直就是岭南的一部分。1535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力,1557年上岸定居,也有葡萄牙人娶当地人为妻的状况出现,土生葡人并由此产生。澳门的多元文化色彩明显。香港在汉代时属于南海郡,岭南人居住最多。抗日战争期间,内地人避乱香港,再后来内地移民香港的成分逐渐增多,其中以沿海省份的上海、江苏、福建、广东人移民最多。后来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人、印度人、英国人亦在香港居住或工作。同时,内地出国留学后作为引进人才在香港工作的人数也非常可观。

  总之,岭南文化是一种流动多元的文化,既呈现出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又有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色彩。岭南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也带有这种流动与多元共生性。

  比如岭南文学风格,一般都认为岭南文学平和温婉,清淡明丽,轻快平易,但在特定时刻岭南文学又呈现出雄直之气。像明清之际的岭南文学,文学家处于易代的转折时刻,又广泛游历中原与江南大地,吸收中原的厚重、江南的灵动、秦晋的坚实、湘鄂的刚烈,熔铸出岭南的雄奇雅正之风,这正是在流动中出现的文学风貌。洪亮吉高度评价岭南诗派,称“尚得昔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5)书画艺术中也有这种现象,“靖江后人”石涛,为明代遗民,后期的画风也转向沉雄质实,不拘成法,豪放淋漓,饱含着他胸中的郁勃之气。黄遵宪的诗歌中充满坚贞、雄直之气,如他歌颂梅州客家先民参加宋末的崖山之战的诗,”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虫尽,重戴天来再破荒。“(6)与此相似的还有客家诗人丘逢甲,他不仅是誓死保卫台湾的将领,而且是甲午战后痛哭台湾失去的第一诗人,其诗《离台诗》《春愁》《往事》等沉雄顿挫,苍凉悲壮,骨气充盈,雄气完足。广东现当代文学中,欧阳山来自湖北,在广州写出了颇有岭南风味的《三家巷》等作品。改革开放之后,移民作家带来了各地的文学感悟和表达特点,结合广东的实际写出了风格多样的作品,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局面。杨黎光、陈启文等的报告文学,杨克、卢卫平、郑小琼等的诗,章以武、张欣、南翔、邓一光等的小说,放眼看去,从外省移民来广东的作家很是耀眼夺目,他们与广东本土作家一道共同构建起了广东文学的殿堂。港澳文学也是如此,既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又广纳海内外作家与文学。年青一代的南来作家如葛亮、周洁茹等创作成绩可观。香港作家联会还牵头搭建起了“世界华文文学联盟”的平台,《香港文学》杂志经常开辟海外华文文学专辑。“海外华文文学带来了世界各地文化,使得香港文学的文化混合更加繁复,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交错形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7)澳门将土生葡人的文学纳入自己的范围,一座小城却容纳着五洲的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在大湾区之内已经显山露水。

  当然,近代以来,尤其是百年以来,粤港澳三地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方面差异明显,回归之后,“一国两制”政策也保证了港澳文化相对的独立性,如何在构建经济共同体的同时构建文化的共同体,在多元化的前提下构建共生的文化生态,还得回到岭南文化的底色上。因为三地的文化根基没变,语言、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有共同性,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寻找到最大公约数。经济、人才可以跨区流动,文化也可以跨区合作共建。在流动中保护多元,也可以在流动中建构共生和谐的文化生态。

  至于当代前沿与世界性,虽然更多的是面向未来提出的,但依然有着岭南文化的底色做基础。

  近代以来,“广东成为了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策源地和新文化的生长点”,岭南“以鲜明的世界性、民族性、先进性和岭南特质引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明进步”。(8)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就是顺应世界潮流,站在文明进步的前沿。黄遵宪、梁启超对文学的振臂高呼成为了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是思想与文学进步上的先锋。张竞生敢于冲破传统,介绍西方的性学,被称为“中国性学第一人”,具有与世界齐步走的眼光。李铁夫成为中国油画的先行者,李金发成为现代中国“意象派”诗歌的最早实践者。电影界内,有蔡楚生、郑君里、黎民伟、蝴蝶、阮玲玉等,无疑都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弄潮儿。音乐界则有萧友梅、冼星海、马思聪。其中的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以后到法国接受西方音乐教育,他熟练地运用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了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他的《第一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交响曲,其中的第一乐章中副部主题采用了从小熟悉的珠江渔民号子《疍民歌》。在延安,他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引领了中国音乐的时尚,其中除了陕北等西北地方音乐元素外,还用了广东音乐元素《顶硬上》。他用西方音乐艺术形式如歌剧、交响曲、艺术歌曲等来表达中国感情、中国故事,成为引领时代的举旗手。他的音乐,既是民族的,又是前沿的、时尚的、世界性的。

  在大湾区文学进行时中,有了对新城市文学、新工人文学、泛科幻写作、新南方写作等等的探讨,在艺术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与实验。关于“新城市文学”,邓一光、张欣、杨黎光、吴君等有了对城市题材的新探索,王十月、郑小琼等开始写作他们对城市的碰撞体验。新生代作家王威廉、陈崇正、蔡东等探索城市人的内心思辨,周洁茹用港漂的眼光透视暂时还不属于她的“我城”,唐睿则在移民与香港的融入中写出成长的心路历程。如今,科幻以及各种跨界的写作正成为大湾区作家的趋向,大湾区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必定会使”新城市文学“具备新质。虽然“新南方写作”的讨论尚没有进入到与实践相适配的阶段,但理论先行却能开启作家们的写作阀门,更何况湾区内有的作家已经在觉醒和反思中有意识的进行“新南方写作”的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代表着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实践,顺应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它必然也是充满活力的世界文化高地。只要立足大湾区的火热生活,写出大湾区人民为实现未来图景的合作奋斗,未来大湾区文学就必定是当代前沿与世界性的。

  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定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的最好喜剧,我们不必犹疑,而应在创新创造中捧出文学的灿烂明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站地图